念好资金管理“八字诀” 写好公益惠民“新答卷” ——广西强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管理惠民生见实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西作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同时是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公益事业短板弱项多。近年来,在财政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广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彩票公益金的公益惠民属性,立足基层实际,贴近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人民至上、制度先行、规范管理,做到项目选得准、推进落地快、惠及群众多、实施效果好、制度规范强,推动建设了一批小而美、快而实、惠民生、暖民心的社会公益项目,将中央财政对革命老区的关心关爱落到了实处。
第一,突出“精”和“准”,小处发力直达民生“痛点”。
资金效果好不好,选取项目是关键。广西坚持以基层民生需求为靶点,“条块结合”、点面兼顾强化项目筛选,持续提升彩票公益金支持精准度。一是发挥部门积极性条条管理优选项目。针对全自治区97个革命老区县(市、区)社会公益事业短板突出、弱项普遍的特点,安排资金时,首先对特别急需资金投入的残疾人事业等领域予以“切块”支持,发挥业务部门积极性、专业性,持续系统解决特定民生领域突出短板问题。如近年来每年安排自治区残联3000万元,主要用于革命老区县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辅具适配、康复训练设施等。二是发挥基层政府积极性块块管理优选项目。其余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直接分配到革命老区县(市、区),充分尊重基层意愿,发挥基层政府信息对称、了解情况的优势,由基层政府按制度办法规定的教育、养老、医疗、文体、环保等领域范围确定具体项目。同时要求市县系统性谋划本地三年、五年项目规划,逐步呈现当地项目特色特点和成效。三是明确导向细化政策要求优选项目。财政部门侧重管资金、定制度,根据彩票公益金特点,明确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的“小而美”民生项目。例如,规定独立实施的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高于500万元;非独立实施的“拼盘”项目彩票公益金投资占比不得低于60%;投资规模大、资金来源复杂的项目,须将资金明确到具体子项目上,确保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项目保持相对独立完整,可标识、可考核、可检查、可评价,解决了长期以来彩票公益金项目“拼盘”依附、独立性完整性不足、“存在感”“感知度”不强的问题。四是构建“两上、两下”机制充分授权赋责优选项目。充分授权部门和市县确定和实施项目,实现财政管资金与部门和市县负责管项目的有效结合。部门和市县根据本部门本地实际谋划、储备和申报项目作为“一上”,自治区财政根据当年资金额度、项目申报及有关因素确定“条、块”资金额度作为“一下”,部门和市县根据获得的资金额度确定年度具体实施的项目上报备案审批作为“二上”,财政部门审核批复作为“二下”。“二下”之后部门、市县抓项目实施,财政部门抓督促检查和资金监管。
通过财政部门主管资金,充分授权业务部门和市县“条块结合”管理实施项目,有效发挥业务部门、基层政府和财政部门的积极性、便利性、专业性,使资金分配更加科学规范安全,项目安排更加精准高效可行,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在“精准滴灌”助残等事业同时,实现教育、养老、医疗、文体、环保等领域统筹兼顾。
第二,突出“早”和“快”,靠前作战打通项目实施“堵点”。
针对项目进度拖、资金使用慢等“老大难问题”,广西着力强化财政部门对彩票公益金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关口前移推动项目早谋划、快实施、速见效。一是建立项目库早谋项目。自治区印发项目库管理办法,要求市县财政部门组织当地民生领域符合公益金支持的项目,提前开展论证、立项、审核等前期工作,对未来三年和“十四五”时期计划实施的项目进行动态储备入库和适时更新,同时明确原则上优先安排入库项目,各地入库项目质量、数量作为分配资金的参考因素。目前97个革命老区县储备项目数量和规模分别达到623个、约35亿元,初步实现从“资金等项目”转变为“项目等资金”。二是快速实施项目惠民不扰民。根据公益金总量不大、需要资助的县区众多的特点,要求市县控制单个项目规模、项目尽量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尽量惠及更多的人口,追求“小而美”、“快而实”,尽量缩短项目建设施工的工期,做到惠民不扰民。桂林市兴安县安排彩票公益金300万元支持第二小学改造,提前考虑教学安排和学生情况,利用暑假2个月时间,同时开展学生午休室改造、塑胶操场改建、楼面修缮、历史文化长廊、多功能教室建设等多项工程,短时、高效、集中地解决了困扰师生和家长的烦心事;来宾市兴宾区“口袋公园”项目建设,提前规划选择城市居民区周边的边角地块、废弃地块进行综合改造,统筹土地、城建、园林等多部门40多天施工完毕,最大限度避免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干扰,美化环境、便利生活,“变废为宝”获得群众广泛赞誉。三是紧督项目提升资金进度。财政部门管理项目资金“放手不甩手”,主动服务,紧督进度。实行“上门服务、全程参与、主动介入、实时督促”工作机制,主动参加对应部门的项目论证评估,指导实施小额定点采购,对项目实施实行全流程台账管理,上门督促项目请款,做到“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材料清单化”,确保资料完备的用款申请在15日内拨付到位,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突出“实”和“效”,精心雕琢打造民心“亮点”。
广西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的“标尺”,从实处入手、向结果问效,不断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体系,将“小资金”转化为老百姓好评的“大拇指”。一是项目务求实效雪中送炭。强调项目优中选优,紧贴当地民生领域最突出的短板弱项,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贴近弱势群体,力求迅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自治区通过强化资金绩效满意度指标考核,引导市县发展“有温度”的项目。桂林灵川县残疾人就业园项目为残障人士就近、集中、便利提供物流公司电话咨询客服就业岗位,将“吃饭的口”变成了“创造的手”,调研中一位残障朋友感慨:“我从没想过可以不用花钱,还能自己赚钱,从这里我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价值。”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群众满意转化成以后年度倾斜支持因素,形成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二是项目务求惠及更多的人口。例如口袋公园项目,利用居民区周边废弃闲置的边角地块,建设居民休憩、锻炼的小型公园,小项目投资约70万元、大项目投资约150万元,但每个项目都能惠及周边1-2万居民,项目使用率很高,获得市民高度赞誉。三是聚焦产出和效益指标,让资金更加普惠。通过细化设置数量、质量和成本绩效目标,引导市县“精挑细选”普惠性公益项目,兴安县第二小学使用彩票公益金300万元,解决了学校缺少运动场地、没有多功能教室、学生午休难等困扰数年的难题,且同步建设学校历史文化长廊,造福全校1800多名师生,特别是解家长之忧,为500多名小学生提供午休条件,使学校在当地声名鹊起,资金综合效益非常显著。
第四,突出“严”和“细”,规范统筹搭好制度“支点”。
为使资金管理紧跟中央政策要求、紧贴公益事业实际,广西在2022年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落细中央管理规定,大胆探索符合广西实际的管理模式。一是严格资金使用范围。明确“十四五”时期,彩票公益金支持97个革命老区县(市、区)社会公益事业,实行资金支持对象名单化、支持范围负面清单管理,五年内全覆盖,自治区本级、设区市本级和其他非革命老区不在支持范围。二是创新优化分配流程。改革原来一次性下达资金和项目模式,调整为“两上两下”模式,形成市县申报入库—自治区分配下达资金—市县确定项目—自治区下达项目和绩效目标的规范流程,减少确定项目的盲目性,引导市县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三是做细项目标识。明确要求每一个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通过地上立牌、墙上喷涂、设备设施上喷印粘贴等方式设置“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标识,让一个个项目生动诠释和宣传彩票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属性。
经过不懈努力,广西2020年以来共统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5.2亿元,累计帮助1.3万户贫困残疾人改善居家环境、5万名残疾人缓解功能障碍,支持63家县级医疗机构、15家养老机构、81所学校(幼儿园)建设及设施改造,支持建设50多个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群众体育健身场地。下一步,广西财政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财政部的指导下强基础、优结构、提效率、创典型,更好发挥彩票公益金补短板、惠民生的积极作用,让一张张“小”彩票成就更多民生“大”梦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